方城县:坚持“三个聚焦”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优化闭环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性举措,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应对财政收支紧平衡、防范化解风险大背景下,提高财政资金绩效尤显重要。近年来,方城县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道路上勇于探索、不断积累,坚持把优化闭环、提质增效作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着力点,围绕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制度、工作基础、工作体系上下功夫,大力推动预算与绩效深度融合,持续优化财政管理,将“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观念嵌入到财政资金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预算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显著提升。
一、聚焦工作制度,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
方城县按照“制度先行,流程为本”的思路先后制定和出台了“1+N”制度体系。“1”,就是制定了一个顶层方案:2020年,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方城县实际,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将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进到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新阶段。“N”,就是制定和完善了《方城县预算项目政策事前绩效评估管理办法》《方城县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方城县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办法》《方城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方城县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管理办法》《方城县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方城县县级预算绩效管理委托第三方机构管理办法》等多个具体业务管理办法及工作方案,逐步形成涵盖绩效评估、目标设置、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第三方绩效评价管理等内容的多项配套制度,确保预算绩效管理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二、聚焦工作基础,积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动能
一是提升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改进培训与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绩效管理环境。针对绩效管理上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部门“点题”、财政组织、第三方培训的方式,就绩效管理实操进行面对面、手把手讲授、现场答疑,总结绩效管理工作经验。同时,通过开展财政部门业务交流会、与预算单位具体工作负责人交流沟通、深入预算单位调研、统一发放绩效管理文件汇编等方式,突破、补齐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瓶颈”和“短板”,为预算单位答疑解惑,从理念认识层面和业务技能层面双提升,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强大助力器。
二是加强预算绩效信息化管理。在预算一体化系统的总体框架下,通过项目生命周期与绩效管理全过程数字化,实现绩效与预算挂钩,实现单位、部门与财政预算绩效信息的互联互通,提升不同部门同类项目之间、同一项目不同年度之间等绩效指标的对比分析力度,提升绩效管理质量。同时确保事前评估、绩效目标审核、过程监控、事后评价和评价结果应用的落实落地。
三是优化绩效评价工作方式。在财政直接绩效评价和绩效自评审核工作中,按照“科学公正、统筹兼顾、激励约束、公开透明”的原则,锚定绩效目标,突出重点项目,剖析重点支出,对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分析复核。采取“问”“查”“看”三种方式进行绩效评价,“问”即询问项目立项及实施的具体情况;“查”即查阅项目资金使用的相关台账资料,比对政策、标准;“看”即察看项目实施现场,比对账务与实物差异,掌握第一手资料。创新“财政监督+绩效评价”协同检查方式,例如,在2023年度县环卫局部门整体绩效评价工作时,首次采用县级财政牵头、预算单位参与、第三方提供专业技术支撑的方式,深入一线实施检查。将财政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统筹融合,探索建立“财政监督+绩效评价”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数据共享,成果互用,整改共抓,绩效评价结果真正成为堵漏洞、补短板、严纪律、提效能的强大武器。
三、聚焦工作体系,优化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闭环
一是构建科学的第三方管理体系。在工作方式上,除组织专门的第三方评价工作外,在绩效目标审核、绩效自评、重点评价等重点工作中,充分借助第三方机构的力量;在工作程序上,规范第三方引入工作程序,并规范第三方实施独立评价工作程序;在质量控制和监督考核上,建立第三方评价的监督和考核机制,考核评估结果与委托服务费用支付及以后年度入选资格挂钩。近年来,方城县财政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业务培训及指导5次,开展部门整体绩效评价1次,项目绩效评价11次,涉及财政资金5.3亿元。借助第三方机构力量,做深做实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客观公正评价单位和项目绩效,提高财政重点绩效评价的社会公信力,增强单位绩效管理意识,推动单位绩效管理水平提升。
二是构建完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面对绩效评价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在现行通用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各年度重点评价项目的不同特点和个性要求,在三级共性指标下分别研究设置具体、可量化的个性指标,确保评价正确导向和评价结果质量。同时,注意指标信息积累,向预算部门和单位收集绩效评价指标,进一步补充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套覆盖广泛、适用性强的指标体系。结合实际陆续建立了会议类、基建类等8大类支出预算绩效共性指标体系,建立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农林水、交通运输类等17大类预算绩效指标库,为后续开展绩效目标编制、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构建过硬的评价结果应用体系。一方面明确绩效管理责任约束。各部门及单位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部门及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对本部门本单位预算绩效负责,项目责任人对项目预算绩效负责,对重大项目的责任人实行绩效终身责任追究制,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另一方面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将本级部门整体绩效与部门预算安排挂钩,将乡镇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与预算资金分配挂钩。近年来,方城县财政部门针对各单位绩效目标填报情况、绩效自评情况等认真审核,累计抽审预算项目800余个,涉及项目资金40余亿元,并将审核结果通报至单位和县级人大,动真格,强约束,对绩效好的政策和项目原则上优先保障,对绩效一般的政策、项目督促改进,对交叉重复和碎片化的政策、项目予以调整,对低效无效资金一律削减或取消,对长期沉淀的资金一律收回,并按照有关规定统筹用于亟需支持的领域。探索从成本角度优化绩效管理,以县环卫局部门整体绩效评价为例,在实地调查研究中,重点对环卫工人员分配情况、垃圾运输车辆燃油情况、专用耗材使用情况等较大支出进行了详细摸排,结合定额标准,在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有效配置资源,优化人员配置、合理安排运输路线,预计每年可节约财政资金600余万元。以环卫局部门整体绩效评价为试点,探索建立以成本定额标准数据为基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成本管理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全过程,形成“预算安排核成本、预算执行控成本、绩效评价降成本、预算管理提质效”的绩效管理新模式,围绕“降成本、提效能”为预算绩效管理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