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负责人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21-10-26 字体大小:

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公开发布。为了解《规划纲要》有关情况,针对社会各界关注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负责人。


一、请问出台《规划纲要》的背景和主要考虑是什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重庆、四川考察调研,并对推动成渝地区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形成几个能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要求编制《规划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会同重庆、四川两地和有关部门扎实开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规划纲要》。近日《规划纲要》公开发布,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上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使西部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增强空间治理和保护能力。


二、《规划纲要》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总体要求,能否简要介绍相关考虑?


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成渝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综合考虑现实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要求,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规划纲要》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围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建设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为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规划纲要》提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原则,分别是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享包容、改善民生,统筹协同、合作共建。同时,为加快构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更好发挥成渝地区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规划纲要》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三、《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了2025年的发展目标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能否详细介绍这些目标的具体内容?


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础条件和面临的机遇挑战,《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和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指明了方向。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实现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同时,还提出双城引领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大幅提升、现代经济体系初步形成、改革开放成果更加丰硕、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高等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以及城镇化率、铁路网总规模、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等量化指标。


《规划纲要》还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35年的远景目标进行了展望。到2035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重庆、成都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基本实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全面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趋于成熟,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四、《规划纲要》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构建“双城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的空间格局,能否介绍具体内涵和相关举措?


经过多年发展,成渝地区形成了以“双核”为基本特点的发展格局,重庆主城、成都的经济总量占到成渝地区的50%以上,其他城市发展水平与两座中心城市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较为突出。为推动成渝地区统筹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双核引领带动作用,《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一是提升双城发展能级,科学确定重庆主城和成都发展定位,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引领带动双城经济圈发展。二是围绕重庆主城和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三是促进双圈互动两翼协同,推动重庆、成都两个都市圈相向发展,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进而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发展。四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联动,加快提升大中城市产业水平和功能品质,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


五、《规划纲要》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了哪些任务举措?


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近年来,成渝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初步构建,城市群铁路营业里程超过6500公里,但对外快速通道不畅,内部互联互通仍有短板,枢纽辐射带动力不强。为加快补齐交通等领域短板弱项,有效提升基础设施对成渝地区发展的支撑作用,《规划纲要》提出,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完善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特别是对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方面着墨较多。一是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在建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基础上,推进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布局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强化城市群机场协同运营,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二是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等重大项目,拓展出渝出川客运大通道,完善货运通道布局,合理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三是完善双城经济圈公路,畅通对外高速公路通道,加快推进省际待贯通路段建设,提高既有路网通行能力,优化城际快速路网,提升路网通达效率和安全水平。四是推动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建设,健全以长江干线为主通道、重要支流为骨架的航道网络,加强港口分工协作,促进区域港口码头管理运营一体化。五是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推动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管理衔接融合,推进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和衔接高效的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加快发展铁水、公铁、空铁联运。


六、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至关重要,《规划纲要》在这方面提出了哪些任务举措?


近年来,成渝地区高端要素和产业加速集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不断壮大,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为进一步夯实成渝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化重大产业布局,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整合优化重大产业平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布局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拓展数字化应用,全面提升数字安全水平,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三是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制造业延伸服务链条、发展服务环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商贸物流发展水平,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四是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


创新能力是成渝地区发展的关键动力。成渝地区在西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但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偏弱。为培育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源泉,有力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一是聚焦战略性产品开发,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建设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二是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统筹创新要素资源,瞄准新兴产业设立高端研发机构,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和中国(绵阳)科技城。三是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四是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吸引创新人才,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


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西部内陆,《规划纲要》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提出了哪些任务举措?


近年来,重庆、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稳步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中欧班列发行量居于全国前列,成渝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态势良好。为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规划纲要》提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打造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一是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合理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统筹完善亚欧通道、优化畅通东向开放通道,支持成渝共同建设商贸物流跨区域平台,促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打造中欧班列枢纽节点,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二是高水平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以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为重点打造内陆开放门户,高标准实施高层级开放合作项目,共建“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三是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加强与西部地区协调联动,强化与长江中游和下游协作,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交流互动。


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上游,《规划纲要》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方面提出了哪些任务举措?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长江上游,区域内山川河流众多、物种丰富多样,周边三峡库区、若尔盖草原、大小凉山等地区生态相对脆弱,生态保护责任重大。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中发挥示范作用,《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一是推动生态共建共保,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实施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建立跨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二是实施统一的环保标准和技术规范,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川渝两地,开展跨区域联合环境执法,推进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等跨界协同治理。三是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发展试验示范。


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要素市场化改革、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特点,《规划纲要》在这些方面提出了哪些任务举措?


成渝地区多年来积极探索实践,承担了国家许多重大改革的试点示范任务,在国企改革、农村改革、城乡统筹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和经验。为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成渝地区发展活力,《规划纲要》提出,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关键领域,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提升市场活力,在西部改革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共建统一的市场规则、互联互通的市场基础设施,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二是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建立规范化、常态化政商沟通机制,搭建川商渝商综合服务平台。三是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探索建立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试行建设用地统一管理机制,探索经济统计分算方式,支持建立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


《规划纲要》还提出,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目标,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是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健全统一的人才资源市场体系,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增强城乡建设资金保障。二是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一体规划,推进交通、电力、通信、燃气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三是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着力发展优势主导特色产业,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


十、《规划纲要》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定位,请问在这方面提出了哪些任务举措?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扩大民生保障覆盖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联合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共建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双城经济圈社会保障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建设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共享教育文化体育资源,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合作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同推进体育事业发展。三是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合作,增强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四是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标准和规划体系,强化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


《规划纲要》还提出,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坚持高端化与大众化并重、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激发市场消费活力,不断增强巴蜀消费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一是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支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二是构建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推动消费供给升级,壮大社会服务消费,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三是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费环境,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健全消费领域信用监管体系。